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

我的数码设备——手机篇(未完待续)

  从建立第一个博客(新浪博客)开始,就一直想说说我曾经和正在用的那些数码产品,但直到现在也没写过哪怕是三两行文字——主要原因是(你们懂的),然后也便不了了之了。

  自12年开始至今,陆续更换了数码相机、手机和笔记本,本想就13年11月换的ThinkPad S3笔记本写篇使用感受,结果想起了上面提到的一直想却未做的事,于是便有了此系列博文。至于S3的使用感受,放到以后再行撰写吧!

Ericsson T20sc

T20sc  我的第一台手机,2001年购买,绿色屏幕背光,当时售价不到九百元。从这台手机开始,深深喜欢上了Ericsson的菜单设计和快捷键操作(这一影响持续到现在),同时也开始关注手机通讯类产品和相关通信技术咨询。

  这台(应该说Ericsson全部)手机的输入法令人印象深刻,候选字出现的很慢,以至于熟练后,输完拼音根本不等候选字出现,直接通过数字键或音量键选择文字,然后不待屏幕上出现文字便拼写下一个文字。

  顺便一提,Ericsson为手机提供很多酷炫的配件,尤其是插在手机底部接口的外接键盘,太牛逼了!当然,我没买,包括电池在内的任何配件都没买……。

Motorola C289

c289

 

 

  第二台手机,2002年女友所赠。七色屏幕背光,喇叭声音不逊色于后来的山寨手机(可惜有点儿破音),按键上的字非常容易磨损。

  这款手机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是包装别致:类似于笔筒一样的圆筒包装,色彩鲜艳。另外一点就是支持自录铃音,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任何声音录下来当作铃声——当然,你也可以录一段空白声音当铃声,只要你喜欢并且不怕漏接来电。

Sony Ericsson T618c

T618  第三台手机,2003年购买,当时售价2800元,65536色STN材质128×160像素分辨率屏幕,10万像素摄像头,(半)金属机身,32和弦铃音,五维摇杆,硬件拍照快捷键,支持QuickShare(照片快速分享),支持MMS,具备Music DJ功能,2MB内存,支持Java软件,同时还支持Mophun游戏平台(在当时,游戏效果比java好多了),支持红外和蓝牙两种无线连接方式,通过尾插可外接闪光灯配件(当然,我没有)。还有,从这台手机开始,Sony Ericsson便开始支持SyncML同步协议(比如同步到Gmail等支持SyncML协议的邮箱上。当时对电脑数码网络都不甚懂,且提供此服务的邮箱服务厂商也很稀少,因此这时根本不知这功能有多牛逼)。

  这台手机是Sony Ericsson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手机(之前的T68ie只是将Ericsson T68换了个品牌和型号),开山之作,非常经典的机型。菜单设计和操控延续了Ericsson的精髓,12宫主菜单,所有菜单(包括菜单项)均可通过数字按键便捷的操控。机身后部紧挨着镜头是类似于小粒纽扣的自拍镜,金属材质,可拆卸设计。

 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:第一,输入法候选字依然出现很慢,跟不上输入的速度;第二,通过Music DJ功能制作独特的铃声;第三,内置图片编辑器异常强大(与现在手机的图片编辑不同),可自己制作EMS信息图片,像普通短信那样发送;第四,红外、蓝牙通吃,连接其他手机异常方便(当然,当时除Ericsson[含Sony Ericsson]品牌手机外,其他品牌手机大部分仅支持红外);第五,支持java在当时绝对是一大卖点;第六,Mophun平台游戏效果很棒;第七,文字符号中已经开始使用笑脸等表情代替特定符号组合,还有好几个隐藏表情(当然都是可用在短信中的,但唯有Sony Ericsson手机接收才会显示表情,其他品牌只显示如 :-) 一类的符号)。

  哦,对了,还有二点也是让人印象深刻:五维摇杆尽管操控方便,但真的很容易坏!按键上的数字很容易磨损消失。

Sony Ericsson T628

T628

  当时女友所用的手机,在我的T618后购买,价钱忘记了,应与T618差不多。T618的小改款,主要参数基本相同,Music DJ改名为“音乐主持人”,按键重新设计,将数字置于材质下面杜绝磨损消失,同时屏幕材质由STN变为TFT,机身后部重新设计,将自拍镜直接做在塑料后盖上,并加大了尺寸,方便自拍,同时新增“我的朋友”功能,通过GPRS网络、电话、短信或彩信等方式与好友联络。

Sony Ericsson K750c

K750

  我的第四台手机,2005年上市便购入,3500元人民币(送个网球拍)。依然秉持QuickShare理念设计,全球首款200万像素自动对焦摄像头,双LED闪光灯,防红眼。硬件拍照快捷键,支持全景(通过3张照片组合)和微距拍摄,并可录像,通过内置Video DJ和Photo DJ编辑器对照片或视频进行编辑。176×220像素分辨率26万色TFT材质屏幕。支持红外、蓝牙两种无线连接方式,32MB内存,同时支持sony记忆棒扩展。支持联系人相片,40和弦铃音,支持MP3、AMR、AAC等多种音频格式,支持3GP、MP4视频格式,并可设置视频铃音。支持Java 3D效果,游戏效果出众。机身外观采用双面设计(正面手机,背面相机,带滑动金属质感镜头盖),与我之前用的几款手机(除Motorola C289外)不同,将音量键由机身左侧挪到了右侧,方便拍照时变焦用,但在打字时通过音量键调整不如在左边方便。

  此手机拍照效果出众,至今仍有一张用此手机拍摄后冲洗出来的照片,足可满足家用需求(前提是拍照时不使用数码变焦),此外还可为手机配备闪光灯等配件。让人诟病的是,依然使用易坏的五维摇杆;不过输入法候选字出现速度得到了改善。此外,手机内预置的Demo Tour视频是后期(直到现在的Sony品牌)所有手机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。

  从这台手机开始,我真正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强大。由于支持SyncML协议,我开始将手机通讯录同步到邮箱上,再也不用担心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通讯录丢失!也是从这台手机开始,真正进入了玩机时代(刷机、美化等等)。

  从这时开始,Sony Ericsson将旗下功能型手机划分为主打拍照的K系列、享受音乐的W系列两个主系(当时还有Z、P等系列,但并非功能型手机主系)。

  哦,差点儿忘记还有两个小插曲

  1. 购入这台K750一周多,便在如厕时不慎茅坑儿,费半天劲儿捞出来,也不知是哪根儿筋搭错了(十成十是鬼迷心窍),由热吹风机烘干水分这一办法(手边没有吹风机),居然扩展出放入微波炉烤干的办法——只见躺在微波炉里的K750砰地一下闪现个火花儿……;赶紧关掉微波炉,打开门儿就闻到一股焦臭味儿……;战战兢兢地插上电池,开机正常、进系统正常、各按键操作正常……;正当我以为逃过一劫时,发现听筒没声儿!打个电话试了试,无论是听筒,还是喇叭,连话筒算上全部无声——声音芯片废掉了!!!
  2. 经过两三天的郁郁寡欢、闷闷不乐之后,最终又去同一家店,花同样价钱,买了同样的手机(买第二台时,赶上送网球拍);由此创下了3周花7000元人民币,买两台同款手机,一陈设一使用的牛(傻)逼记录……。

Sony Ericsson W800c

W800

  当时女友所用的手机,与K750发布时间相差不久,3000多元人民币。Sony Ericsson W系列第一款手机,将SONY Walkman品牌引入手机,更强调娱乐功能。

  硬件和前部外观设计与K750完全相同,但色彩更亮骚(机身外观和 UI 色彩),同时将左右软键、确定键、Walkman(K750上的快捷方式)按键、返回键和五维摇杆更换为金属(摇杆顶端是橘红色橡胶)材质,同时将K750按键下方的QuickShare标贴改为Walkman LOGO。机身后盖重新设计,将K750滑动式长方形镜头盖改为通过小滑块控制的圆形镜头盖。系统软件在K750上进行了一些改动,比如重新设计的Walkman播放器等,但不像后期的W和K系列差距那么明显,同时是第一款支持“飞行模式”的手机。由于硬件相同,和K750可以互刷固件。

  由于是第一款强调音乐的手机,包装很华丽亮骚,透明圆筒包装,加上白色、橘红色的配色,极其吸引眼球;同时将随机附赠的耳机换为入耳式耳塞,而非K750那种普通耳塞,更显档次。

Sony Ericsson K790c

K790

  我的第五台手机,Sony Ericsson首款Cyber-shot手机,搭载320万像素自动对焦摄像头、Xenon 氙气闪光灯,支持防抖防红眼,通过BestPic(优拍)功能,按下快门可拍摄9张照片。240×320像素分辨率26万色TFT材质屏幕,蓝牙红外两种无线连接方式,支持3G网络,机身64MB内存,同时支持SONY M2存贮卡扩展。这部手机也是C系列的前身。外观同样延续双面设计理念,由背面看去更像是一台相机,金属质感的镜头盖非常吸睛。机身外壳和按键并非常见的塑料材质(好像是橡胶,记不清了),手感异常出色。另外与水货K800i相比,阉割掉了听筒旁的30万像素摄像头。

  这台手机的拍照性能异常强大,当时无处其右者(其实从K750开始,Sony Ericsson一直就稳坐头把交椅,但这台堪称飞跃),同时外壳和按键手感也令人印象深刻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未完待续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0 评论:

发表评论